汽车行业:“金九银十”旺季将至,车展新车提振销量
(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《行业:“金九银十”旺季将至,展新提振销量》研报附件原文摘录)
淡季市销量平稳,新能源渗透率继续上行。2023年7月乘用产销数据:当月零售销量为177.5万辆,同比-2.3%,环比-6.3%;批发销量为206.5万辆,同比-3.2%,环比-7.6%。新能源乘用零售销量64.1万辆,同比+31.9%,环比-3.6%,渗透率36.1%;批发销量73.7万辆,同比+30.7%,环比-3.1%,其中插电混动销量24.2万辆,同比+80.0%,环比+3.8%。
成都展顺利举办,自主品牌发布多款新。8月25日,第二十六届成都国际展览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顺利举办,首日自主品牌发布多款重磅新型,如智己发布全新型LS6,定位中大型轿跑SUV,预售价23-30万元,高配版搭载准900V高压充电平台(875V),处于业内领先水平;比亚迪发布方程豹“豹5”、海豹DM-i、全新唐系列等多款型,其中“豹5”定位硬派越野,预售价30-40万元,采用全新的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、搭载云辇-P标准版智能液压身控制系统,海豹DM-i采用全新海洋网内饰设计,预售价17.68-24.68万元;吉利银河L6开启预售,四款型预售价区间12.8-15.8万元;长城高山开启预定,并发布猛龙、坦克400Hi-T两款新,继续布局强势细分市场;另外,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问界、哪吒、零跑、极氪、长安深蓝、长安阿维塔、广埃安、广昊铂等多个自主品牌与新势力均携核心产品亮相展。
8月市回暖,展新有望推动销量于“金九银十”销售旺季反弹。据乘联会预估,8月狭义乘用零售销量预计185.0万辆,环比+4.7%,同比-1.3%,其中新能源零售70.0万辆左右,环比+9.2%,同比+31.5%,渗透率约37.8%。8月仍处于消费淡季,但销量已较7月有所改善,本次成都展自主品牌继续延续强势变现,受关注热度显著强于合与豪华品牌,后续市即将迎来“金九银十”的消费旺季,成都展有望强化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产品感知,叠加新性价比、智能化配置等竞争优势,自主品牌产品有望继续维持市场热度,在销量端持续取得超市场平均的良好表现。
投建议整端推荐广集团、比亚迪、长安、长城等;智能化零部件推荐华域、伯特利、德赛西威、经纬恒润、中科创达、科博达、均胜电子、星宇股份等;新能源零部件推荐法拉电子、菱电电控、中熔电气、拓普集团、旭升集团等
风险提示1、新能源行业销量不及预期的风险;2、芯片短缺带来产能瓶颈的风险;3、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导致成本高企的风险。
淡季市销量平稳,新能源渗透率继续上行。2023年7月乘用产销数据:当月零售销量为177.5万辆,同比-2.3%,环比-6.3%;批发销量为206.5万辆,同比-3.2%,环比-7.6%。新能源乘用零售销量64.1万辆,同比+31.9%,环比-3.6%,渗透率36.1%;批发销量73.7万辆,同比+30.7%,环比-3.1%,其中插电混动销量24.2万辆,同比+80.0%,环比+3.8%。
成都展顺利举办,自主品牌发布多款新。8月25日,第二十六届成都国际展览会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顺利举办,首日自主品牌发布多款重磅新型,如智己发布全新型LS6,定位中大型轿跑SUV,预售价23-30万元,高配版搭载准900V高压充电平台(875V),处于业内领先水平;比亚迪发布方程豹“豹5”、海豹DM-i、全新唐系列等多款型,其中“豹5”定位硬派越野,预售价30-40万元,采用全新的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、搭载云辇-P标准版智能液压身控制系统,海豹DM-i采用全新海洋网内饰设计,预售价17.68-24.68万元;吉利银河L6开启预售,四款型预售价区间12.8-15.8万元;长城高山开启预定,并发布猛龙、坦克400Hi-T两款新,继续布局强势细分市场;另外,蔚来、小鹏、理想、问界、哪吒、零跑、极氪、长安深蓝、长安阿维塔、广埃安、广昊铂等多个自主品牌与新势力均携核心产品亮相展。
8月市回暖,展新有望推动销量于“金九银十”销售旺季反弹。据乘联会预估,8月狭义乘用零售销量预计185.0万辆,环比+4.7%,同比-1.3%,其中新能源零售70.0万辆左右,环比+9.2%,同比+31.5%,渗透率约37.8%。8月仍处于消费淡季,但销量已较7月有所改善,本次成都展自主品牌继续延续强势变现,受关注热度显著强于合与豪华品牌,后续市即将迎来“金九银十”的消费旺季,成都展有望强化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产品感知,叠加新性价比、智能化配置等竞争优势,自主品牌产品有望继续维持市场热度,在销量端持续取得超市场平均的良好表现。
投建议整端推荐广集团、比亚迪、长安、长城等;智能化零部件推荐华域、伯特利、德赛西威、经纬恒润、中科创达、科博达、均胜电子、星宇股份等;新能源零部件推荐法拉电子、菱电电控、中熔电气、拓普集团、旭升集团等
风险提示1、新能源行业销量不及预期的风险;2、芯片短缺带来产能瓶颈的风险;3、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导致成本高企的风险。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车界爆料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