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军回应“冰冷的40亿” 传闻:人生不是爽文 小米不是组装厂
对此,小米集团回应称,今日网上出现大量关于集团创始人雷军的不实传闻,所谓“冰冷的40亿” 纯属子虚乌有、完全失实。
小米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也回应称,人生从来不是爽文,都是脚踏实地的历程,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。
雷军:不少人对小米有很多误解
在华为手机崛起之际,小米承受着巨大压力,不少人会拿华为研发与小米做比较,这让小米CEO雷军感到很郁闷。
近期,雷军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13亿元人民币。
雷军还做了一场演讲,他说,不少人对小米还有很多误解。误解什么呢?总有人说,“小米就是组装厂,小米研发投入少,小米没有核心技术。”
雷军承认,从整体来看,小米的确跟全球最顶尖的那几家科技公司相比,还有一定差距。但作为一家13年的公司,小米在研发上的投入和实力,还是挺强的。
过去五年,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.4%,2022年小米的研发投入162亿元,2023年预计将达到200亿元,未来五年还会投入超过10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。
雷军说,162亿元是什么水平?2023年9月,国家统计局、科学技术部、财政部发布《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》,20202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 30782.9亿。小米的研发投入,已占全国所有研发经费,包括央企、国企、高校、研究机构、民营企业总和的0.53%。
再举个例子,举一个大家眼中小米可能最不擅长的领域,5G标准专利。这个领域,是通讯设备厂商的长项,而且特别需要积累和沉淀,需要熬年头。但即便如此,在今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有效全球专利族企业排名》中,华为是全球老大,占比14%;而小米专利占比4.1%,已经进入了全球前十。
雷军说,关于误解的问题,自己也曾经烦恼过。后来想明白了,没必要纠结,关键还得看自己的的成长。
“反过来说,大家拿13岁的小米,跟苹果比、三星比、华为比,是对我们有极高的期待、极高的要求。只不过,饭是一口一口吃的,路是一步一步走的。”雷军认为,随着小米研发投入持续加大,实力越来越强,我们一定能凭借自身不断的成长,来赢得大家的信任和认可。
2023年8月,雷军宣布了小米新十年的战略目标:大规模投入底层核心技术,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。
就在上个月,小米刚刚发布了小米澎湃OS,这是全球全球首个「人车家全生态」的操作系统,为手机、家庭、汽车等多场景下百亿设备、百亿连接做好准备。同时,小米一直在做很多非常前沿先进的技术,比如AI、芯片、智能制造、人形机器人等。
雷军指出,伟大是熬出来的,小米要足够坚定、足够耐心。小米才走了13年,至少要坚定地走30年,才可能能成为真正伟大的公司。这是有个有趣的现象,在硬核科技和制造领域,几乎所有真正伟大的公司,都经历过了30年以上的历练,无论是索尼、苹果、三星,还是intel、AMD、英伟达,以及我们本土的华为、比亚迪,30年都是一个关键的门槛。
为什么是30年?因为30年,是几代工程师前赴后继,构建深厚领先技术体系的时间;是成长到足够的规模,追赶并超越相关行业原先存在的巨头所需的时间。而另一方面,一家科技公司,要经历过几度沉浮,经历行业和宏观周期的考验,才能扎下稳固的产业根基、形成对产业链深厚的影响力和引领力。
雷军认为,中国硬核科技发展,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参与全球竞争,正在跨越30年的考验门槛。一方面是,中国的科技企业在当前各条底层技术赛道上,正在赶超全球顶尖的研发技术水平;另一方面,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,前沿硬核科技实力就是决定性的力量。
现代科技就是一场全球技术、资源、人才、市场的争夺战,我们必须抓住机遇,才能赢得未来。雷军指出,当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,越是面临封锁打压,越不能搞自我封闭、自我隔绝。“我们要始终秉持开阔的视野和胸怀,一面自立自强,一面持合作开放,将全球优势资源为我们所用,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,不断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。”